2021-11-16 | 作者:台灣企業永續研訓中心/編譯:柏瑜

以科學為基礎邁向淨零,SBTi〈淨零排放標準〉出爐

近幾年,全球各地的企業紛紛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至今已涵蓋全球80%的GDP 。但是,由於缺乏一致的定義和標準,該些目標究竟涵蓋了哪些「排放源」、目標減少排放的量有多少、減少的速度多快、涵蓋的時間多長……等皆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加重了各界對「淨零排放」的困惑,或指控企業有依此「漂綠」的嫌疑。

SBTi(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2021年10月發布了〈淨零排放標準〉(The Net Zero Standard),試圖為企業長期的氣候策略建立標準。

對企業來說:

  • 這項〈標準〉為希望設定「淨零排放目標」的企業,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指引,協助企業以科學為基礎,建立減量目標。
  • 透過SBTi的獨立驗證,增強利害相關人對企業「淨零排放目標」的信心。

但這也代表:

  • 企業必須承諾於2050年之前、於整條價值鏈(value chain)上,減少巨量的排放量。
  • 未來企業必須有能力、有管道進入「碳抵換市場」(carbon offset market)及「氣候金融市場」。對許多企業來說,這仍是極為陌生的領域。

SBTi〈淨零排放標準〉綜覽。圖片來源:ENGIE Impact。

SBTi〈淨零排放標準〉的核心要求如下:

● 所有範疇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都需要被計入。

從企業自身營運排放的溫室氣體(範疇一)、購買的電力及熱能(範疇二),到供應鏈及終端消費者產生的排放量(範疇三),都在SBTi〈淨零排放標準〉要求的範圍內。於此〈標準〉下,大部分的企業必須在2050年之前,減少90~95%的排放量。

企業整條價值鏈的各個面向,都將需要巨大的改變。企業將需要在更長的時間內,在減碳上進行投資;也將有義務與供應商合作,協力找出在財務上有效益、能夠去碳化的解方。

● 短期、及長期的目標,都必須設定。

  • 短期目標涵蓋5~10年內,目標減少的排放量,並於2030年減少50%的排放量。另外,若企業「範疇三」的排放量超過企業整條價值鏈排放量的40%,「範疇三」必須納入短期的減量目標內(若小於40%,則僅需納入長期目標)。
  • 長期目標則須於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的平衡狀態。
  • 短期及長期目標皆必須與「於2100年控制升溫1.5C內」的路徑一致。

● 最後不可能減量的5~10%,必須透過「碳移除」(carbon removal)來「中和」(neutralize)。

大部分的企業被要求在2050年之前,減少90~95%的排放量。屆時剩餘的排放量,必須透過高品質且永久的碳移除方式來「中和」,如:

  • 「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將碳封進岩石儲存
  •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如:透過「再植林」(reforestation)及恢復生物多樣性,提升「碳匯」(carbon sinks)。

這項標準跳脫聯合國對淨零排放的定義 ──「在某一特定時間,碳排和碳匯的平衡」。在SBTi〈淨零排放標準〉下,只有當企業達成長期目標,才能被視為「達成淨零排放」,否則都只能稱作「邁向淨零排放的路上」。

● 自身減碳為最高原則(mitigation hierarchy):

儘管SBTi也鼓勵企業在其「科學減量目標」之外,幫助其他地方減緩氣候變遷,但是,這樣的投資只能算是「加乘」,而不能「替代」企業自己必須減少的排放量。企業在協助減少其「價值鏈之外的」排放量之前,必須先減少自身價值鏈的排放量。

值得留意的是:

  1. SBTi此版〈淨零排放標準〉是專為員工500人以上的企業設計的。若為中小企業,請參考「中小企業問題集」(SME FAQs )
  2. 另外,此版〈標準〉並未包含金融機構的淨零排放標準,SBTi另有一套標準,專門提供給金融機構 。
  3. 不同產業的個別指引,預計要2022年下半年才會出爐。

 

圖片來源:SBTi
資料來源: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


延伸閱讀:
SBTi發表金融產業科學減碳目標指引
淨零排碳趨勢來臨 渣打:逾5成台企還沒減碳規劃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