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2 | 作者:

CSR推薦閱讀:從「塑膠鴉片」發想「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2006年,台灣經歷了一場嚴重的卡債風暴。

在媒體和金融單位的公關策略完美合力演出之下,卡債族被描述成一群無法抵抗誘惑,而「過度消費」的人。他們因著太貪心,做了超過能力範圍的消費,所以罪有應得,陷入卡債的漩渦中難以翻身。

事實真是這樣嗎?

長期投入金融工會運動的夏傳位先生,在「塑膠鴉片」一書中從卡債族的真正面貌開始,深入探討台灣卡債風暴背後真正的成因:「消失的金融正義」以及政府對大型財團幾乎無限制的保障。

多數卡債族,使用信用卡最開始只是為了一時方便。在書中指出,大多數的卡債族,並非社會大眾刻板印象所認為的過度消費,有更多人則是因為遭逢變故,或者受到至親牽連,不得已刷卡或使用現金卡借錢周轉;最低應繳金額看起來負擔並不重,但在 20%的循環利率下,一年兩年後,卻滾成了一筆永遠清償不完的債務;而這正是發卡銀行所希望的:擁有一群每個月只能還利息的客戶。[i]

甚麼原因造成消費者對信用卡的債務累積毫無警覺?回到發卡銀行為了衝高業績量而開始「雙卡」策略背後的成本結構。在不違反民法規定利率不得超過20%的上限之下,業者巧立名目將高額利率轉嫁到各樣諸如違約金、手續費的名目。在密密麻麻的信用卡定型化契約中,消費者並無法看出其中玄妙之處,而在消費者掉以輕心的情況下,他們的債務便不知不覺的失控,最終無法償還。

在這個過程中,銀行也受到相當的衝擊。

由於銀行在發卡業務上,以業績掛帥,業務員無所不用其極,只為了讓消費者簽下契約辦卡。雖然有一部分銀行的行員基於所受之專業訓練,無法認同這樣的行為,但仍有部分在壓力之下捨棄職業道德的業務員扮演了引發風暴的重要角色。而銀行內部原有稽核與控管制度,在不惜引進外包公司來協助增加發卡量之後,徹底失去了功能。行員們一天可能要處理上千件的辦卡申請,過大的文件量造成審核品質急速下降,甚至最後發生銀行內部應有的照會流程,也由外包公司的業務員自行照會通過的荒謬情境。更別提銀行中某些行員乘機內神通外鬼,發順風財的情況。

在「塑膠鴉片」一書中,作者由淺入深,在描述卡債風暴之後,也對台灣兩次金融改革合政府的民營化策略的有精闢的批判,同時說明日前通過的「債務清償條例」真正能夠達成的效果,以及卡債族參與協商之後仍然無法更生的情形,在此不多贅述。

筆者在閱讀本書過程中,不斷反覆思索的,是金融業者何以能夠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層層拋棄自身的職業道德與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且做出違反公司治理原則的行為,使公司的健全營運受到威脅;使而政府又何以能枉顧後果,一味地做為財團的保護傘。政府與金融業者在這整個風暴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債務人是否能夠使生活回到正軌,端看金融業者的態度,與「債務清償條例」的內容是否真正能給走投無路的卡債族一個新生的機會。

但是,很明顯地,站在「債權人本位」和政商利益的考量下,政府與財團依然聯合起來對債務人進行嚴厲的要求,少有寬容[ii]。因著毫無更生餘地而走上絕路的人們,影響了整體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將會造成更大的社會經濟損失。那麼最大的輸家到底是誰?

回歸到CSR的最終目的,我們說「要找回愛」。那麼筆者也思考在卡債風暴這樣的事件中,如何能找回愛?謹引述聖經利末記二十五章第三十七節: 「你借錢給他,不可向他取利息;借糧給他,不可要他多還。」。同章第十節:「你們要把第五十年分別為聖,向全地所有居民宣布自由;這一年是你們的禧年,你們各人要歸回自己的地業,歸回自己的父家。」這兩條舊約時代的律法,是考慮到長期讓債務人陷入貧窮泥淖後,社會經濟的損失更難以估計所做的設計,讓債務人有一個更生的機會。[iii]這是一種本著愛而來的法律。塑膠鴉片書末也引述墨西哥的債務人運動「枷鎖」,以及歐洲幾個國家對債務人友善的更生計畫,相信可以給我們一些反思。

我們期待透過正確的CSR觀念推廣,CSR運作模式的導入,不斷的提醒大小企業財團與政府單位,一個簡單卻核心觀念:社會整體的永續經營,才是真正能走向多贏局面的最好選擇。

延伸閱讀 : 塑膠鴉片官方網站:

- CSRone Team


[i] 2008/04/15<閱讀在流行>我們的故事當然是不一樣的:《塑膠鴉片》與《我不是一本型錄》/ 蘇惠昭
[ii] 2008/05/09 公共論壇文藝顯影從一張卡看銀行-《塑膠鴉片》書評/ 王詠瓏
[iii] 2008/05/09 公共論壇文藝顯影從一張卡看銀行-《塑膠鴉片》書評/ 王詠瓏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