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5 | 作者:41 scientists/編譯:CSRone 倪上筑

打破綠色神話!41位學者10招,一次破解「碳中和」迷思!

氣候危機近年不斷升溫,洪水、乾旱、森林大火、暴雪等氣候事件所造成的衝擊也愈發巨大。更駭人的是,全球平均溫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攀升,人類面臨不可逆的臨界點風險也越來越大。

面對全球各地殷切期盼採取氣候行動,許多國家和公司紛紛設定目標承諾邁向「淨零排放」(net-zero)或「碳中和」(carbon neutral)。這些承諾,乍看之下十分宏偉,甚至可能傳遞出人類已然覺醒,並且做好萬全準備應對氣候危機的假象。然而實際上,這些目標與承諾反而會導致人們放鬆警戒,增加了更多的碳排放。

關於淨零排放目標和碳中和,最常見的10大誤導或迷思如下。

 誤導1:若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就足以解決氣候危機 

目前可以確知的是:人類需要大幅減少碳排放量。若依現行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人類將會在未來幾年內,就把全球僅剩的碳預算全數消耗殆盡。「淨零碳排」目標的基本假設是我們可以透過技術,把大氣現存的二氧化碳大量地儲存在植被、土壤和岩石中,以達成「負排放」。然而,目前部署這麼大規模的負排放之技術,目前尚未得到證實,更無法取代人類今日必須實際做到的減排量。

誤導2:「自然基礎解決方案」(碳固存)可以完全抵消化石燃料的碳排放

碳循環可以分為2種:快循環(碳在大氣、陸地與海洋之間快速循環)和慢循環(碳在大氣與地球內核的岩石之間慢速循環)。自然基礎解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被歸類為快循環,而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源自岩石,則被歸類為慢循環

以慢循環來看,今日化石能源燃料正在快速地破壞自然規律。根據估算,地球表面化石能源燃燒所產生的碳排量,已經是80萬倍於火山爆發時所自然釋放出的碳排量。而讓碳重返地球內部深層,起碼需要數百萬年的時間。

因此,即使用自然基礎解決方案讓碳固存在植物和土壤中,仍只是增加快循環而已,對於讓碳重返地球深層岩石內不濟於事。更何況,「自然基礎解決方案」這種碳儲存並非永久性,能夠吸收的總體量也是有限的。

誤導3:若花錢購買「淨零排放目標」與「碳補償」,可增強減排動機

有些組織訂定淨零排放碳中和目標時,會把「自國外購買低成本的減排項目」納入其中。實際上,這只是補償,並非真正的減碳。同時,自國外購買排碳項目也會讓組織面臨社會接納度成本攀升的風險,不如實際在本國地域內進行碳減排,來得更具推動力與具體效益。

未來幾十年內的碳排放的成本,目前被嚴重低估。若組織只關注未來負排放」的承諾,也將會降低現在減碳排放的行動力。

誤導4:增加對低收入國家的碳補償,以達成《巴黎協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