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1 | 作者:CSRone永續智庫策略暨商業發展總監陳建佑、資深專員倪上筑

永續顧問洞悉:你「茫從、盲從、忙從」了嗎!3大心法解決企業常見ESG症頭

乾旱、熱浪、疫病、農糧與飲用水短缺…這些愈發頻傳的示警訊號,使得全球各國政府與企業組織在氣候變遷的「有感」反撲下,快速向外尋求資源與技術合作,並向內積極加強法規與治理力道。2022年的永續浪潮,亦隨著愈發高升的全球均溫攀上新的巔峰,而真實且透明的永續資訊揭露,則成為企業建立明確問責制度、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重要基石。

自20世紀以來,全球資本市場已然從過往追求高效率、高生產、高經濟價值的「股東至上」經濟思維,轉變為關注「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的ESG無形價值。自2019年COVID-19出現後,全球迎來嚴鉅的經濟衝擊,不禁喚起人類「重新思考自身與組織存在價值」的風潮。企業管理階層也高度面臨著股東、客戶、員工、社會大眾等多元利害關係人期待,以及氣候環境、資本市場等快速變遷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因此,多數企業深切意識到ESG資訊的透明揭露與意識內化,已然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礎配備」

臺灣永續報告突破680本 「漂綠」(Greenwashing)恐成最大隱憂

CSRone永續智庫為深入洞悉台灣與亞太永續發展現況,自2013年起,每年皆組建研究團隊,統整並分析台灣企業、非營利組織、大專院校與政府等單位所出版之永續報告書。甫於3月25日「第八屆台灣永續報告分析發表會」中正式發布的《2022 臺灣暨亞洲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即顯示,相較於2013年上市櫃公司出版的149本報告書總數而言,今年度企業共發布了653本報告書(涵蓋醫院、大專院校等組織共為685本),其成長率高達338.25%

基於我國金管會已擴大要求資本額2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皆須在2023年完成相關報導揭露,且各部會亦針對淨零目標頒布〈淨零排放路徑圖〉等相對應的指引手冊與法規之際,可預見未來全球永續報告發布之數量將會來到前所未見的高峰。

美中不足的是,即便企業出版報告的數量亮眼,但資訊揭露內容之品質、系統化管理議題方式,以及利害關係人之溝通有效性卻可見兩極分踞的「M型化」發展趨勢。儘管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推波助瀾下,ESG熱潮喚起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共識,卻也因此出現企業「茫從」、「盲從」、「忙從」的亂象。

綜觀現行台灣永續報告揭露概況發現,企業在不同階段導入並落實永續政策時,會患上各異情境的「症狀」:

症狀一:「框架茫然症」:永續框架推陳出新,企業人員疲於奔命

全球各機構為符合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其所開發出來的框架和準則報導的要點「各有所長」。然而,推陳出新的框架與規範,不僅迫使初步接觸此項工作內容的企業負責人員,得先花費一番工夫了解眾多準則與框架,有時甚至會掉入追逐最新框架卻「不知是否合宜」的揭露陷阱,使利害關係人難以進行判讀和比較,更遑論使內容清晰易懂,並藉由ESG資訊揭露建立組織信任度。

症狀二:「願景空泛症」:目標設定困難,企業多先射箭再畫靶

設立量化評估的永續發展目標,有助於組織聚焦投入資源並檢視成效。然而,回顧多年輔導經驗發現,對多數企業而言,ESG永續議題為近年投資、組織經營發展新顯學,當碰上全球政經局勢、資本市場等高度不確定性時,部分高階主管會不自覺落入目標設定的盲從陷阱中。

因此,常見多數組織「目標缺乏系統性規劃」、「組織資源錯置或分散」等狀況,導致部分企業欲展現自身於永續目標「有所貢獻」時,就會採用「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描繪永續願景,或無法有效將成果轉化為ESG亮點與客戶、員工等多元利害關係人溝通。

症狀三:「對話自戀症」:無視溝通對象與管道的自說自話

永續資訊揭露並非企業單方面且教條式的布達與宣告,需要不斷探詢利害關係人的想法和期待。現今企業永續溝通不能僅限於動輒厚達數百頁的永續報告,而更需要打造更多元、即時且全面的ESG資訊平台,才能強化與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效率。

除了訊息傳遞管道外,敘述完整、具有「平衡性」的內容,才能受到利害關係人的信任。令人遺憾的是,現行常見多數企業「報喜不報憂」,不但避免進行負面事件的溝通,亦僅將永續資訊揭露視為合規的「成本」,著實可惜。

另一方面,企業組織一窩蜂地擠進ESG藍海市場,爭先恐後地宣告「淨零目標」,或於報告書、新聞稿、產品行銷文案中,氾濫地運用「碳中和、淨零永續、淨零排放」等熱門永續關鍵字,亦恐將自身置於「漂綠」的高度信任危機風險中

CSRone永續智庫於3月22日獨家專訪GRI新任執行長 Eelco van der Enden,其指出「大眾對於永續資訊揭露的質疑,有時雖讓人沮喪,但卻也是促進變革的重要一環。我們已結合眾多單位,加速調整全球永續報告揭露基準,藉此降低企業資訊漂綠的可能性。」由此可知ESG資訊揭露的可信度是需要被強調的

那麼,如何透過ESG資訊的揭露來強化內外溝通,並以此建立企業信任感?CSRone永續智庫依多年顧問輔導經驗,分享1個評估矩陣、3大心法提供企業參考。

心法一:先定錨再解構:緊扣組織願景(purpose)再辨別合宜框架

隨著永續議題熱潮崛起,適用各式溝通對象的框架與準則紛紛誕生。除眾人耳熟能詳、台灣政府機關明定要求,企業需採用「全球永續報告」(GRI)標準,並參考「永續會計準則(SASB)」、「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撰擬永續報告外,更包含關注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NFD)」、輔佐企業策劃減碳淨零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等。

在國際框架紛沓而出的混亂局面之下,又因多數國家並未規範企業需採用特定框架揭露ESG資訊,故直接造成內部從業人員無所適從、外部利害關係人難以評估比較永續資訊的窘境

為避免企業迷失於上述五花八門的ESG字詞中(ESG Alphabet soup),建議組織首先需回歸檢視經營宗旨、願景(purpose),從自身特質、特色、特點出發,並自「利害關係人」與「揭露面向範疇」兩大面向了解新興永續框架、準則的內涵,有效釐清其於組織發揮的功能與導入合適性

自企業組織願景出發,並透過「揭露範疇」與「溝通對象(利害關係人)」兩大面向思考框架導入之合宜性

(自企業組織願景出發,並透過「揭露範疇」與「溝通對象(利害關係人)」兩大面向思考框架導入之合宜性/CSRone永續智庫整理製圖)

心法二:精準定位北極星:確立指引發展方向的重大性議題

無論組織採用何種框架,定錨關鍵議題並設立目標、管理,絕對是企業組織永續經營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為此,有如北極星指引企業營運方向的「重大性議題分析」(Materiality Analysis)過程,即能協助組織朝永續發展目標與願景筆直航行。

重大性議題將「對組織營運活動恐有重大影響之議題」和「利害關係人關注之議題」兩大面向皆納入辨識流程,能使企業更進一步:

  • 了解該項議題對組織營運與社會所產生的正面潛在商機與負面風險與衝擊
  • 了解該項議題於組織管理與資源配置概況
  • 是否屬於遺漏/新興風險議題
  • 是否屬於可逆/不可逆風險
  • 議題於短中長期發生的機率

當企業組織較以往更為全面且深入地盤點議題,並發掘其所可能促成的相關影響時,才能更為精確地制定管理政策,並明確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相關資訊。

心法三:設立目標檢查點:展現具體細節,ESG拒絕紙上談兵

相比空泛且紙上談兵的永續承諾和宣示,利害關係人更關心議題如何被妥善管理,以及企業資訊揭露期間,做了哪些實質行動以減緩衝擊、創造正面影響。因此,框架與重大性議題的確立,不僅能釐清組織營運方向(why),同時更能協助高階主管制定呼應短、中、長期永續目標(when)的追蹤指標,並釐清議題管理面向(what)、管理重要排序與方式(how),以及目標溝通對象(who)。

另一方面,為深化描摹企業獨特性,並具象化組織於議題推行的相關作為,CSRone永續智庫建議企業可進一步依循下述4大脈絡,以拉近永續資訊與受眾的距離。

  • 專案誕生的起源(why):企業為何針對此議題投入資源?行動動機為何?
  • 專案執行方式與評估機制(how/what):如何推展行動?採用何種方式衡量成效?如何優化與改善?
  • 專案影響受眾(who):主要影響對象為何?受眾產生什麼影響?
  • 專案未來目標(when):短中長期之量化具體目標為何?

全球永續揭露意識與出版報告書數量正急遽上升,而ESG資訊揭露(disclosure)無疑是一場企業追求自身卓越的馬拉松競賽。如何借重合宜框架、準則,將ESG內化以預防組織營運風險、預測商業機會、提升品牌價值,已然成為企業組織永續轉型(Sustainability Transformation)的途徑中,能否於資本市場生存的新法則。不過,在此之前,企業組織需時刻掌握自身核心與願景,才能在ESG浪湧中穩定航行。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圖片來源:Jan Antonin Kolar


延伸閱讀:
永續顧問洞悉:2022年永續領航企業必看5大注意要點
【CSR溝通力】8個永續陳詞濫調,你用了幾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